没什么高级趣味。特别懒。偶尔鸡血。

© mockmockmock
Powered by LOFTER

要不我来催个Part II吧(我真不知道我看见的是草稿)

其实是顺着 @Icarus 和 @隔山灯火 两位的话再聊一会儿。

顺便 @少女与枪 ,LOF真的应该开长评论。臣妾不想分几贴回呀!


就我自己理解的留白和埋梗,二者的区别还是挺分明的。

我厚着脸皮以自己的文章举例(因为别人的文章我怕理解错闹了笑话实在不美或者灯灯老师如果不打我将来我给您写评的时候我来拿严霜举例也可以但是先说好不能剥夺我拉您头发的权利!)。

作为一个前!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现!客串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觉得人应该有求知的精神和能力。所以我自己的习惯时,如果我看到一本书,有些内容我不懂,那么在读完之后,我自己会先去搜索一番。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很多资讯都可以容易地查到,而且这些资讯可能比小说中提到的更客观、全面,资讯的写作者也很有可能比小说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知道得很多,研究得更深入。

前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一本小说,涉及到了大量的宗教题材,从大分裂时期到新教和天主教的纷争都有,坦率说这一部分我读得异常吃力,于是我就问作者,为什么不写一个注释贴呢?作者当时给我的回答是——如果我把这篇小说中涉及的历史和宗教知识写一个注释的话,篇幅会比小说要长得多。读者如果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相关阅读的工作。

事实上这篇小说写得非常扎实,而且结构非常美妙,作为一个对基督教和欧洲宗教史几乎一无所知的人,也从阅读中得到了乐趣。我承认我没有完全读懂它——但问题是,我凭什么可以完全读懂它呢?而不能完全读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它给了我只属于我的乐趣啊。

另一方面,很多知识,对于小说来说只是情境,或者比喻,而且可能夹杂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说作者不是科研工作者、不是科普作家,一些资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我觉得这一点读者应该是要牢记的,即:即便是学术研究,作者也可能会出错。人要有思辨的精神,对于真理的追求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

但是,同时我也想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是知识。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其虚构性。小说可能是全然的虚构,也可能真实中夹杂虚构,但虚构始终存在,并且可能以各种形式存在。


好接下来我硬着头皮来以自己的破烂文章举例,欢迎打脸。

维也纳篇里,明楼和朋友讨论经济学,这里我省略的是后来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的很多观点。任何一个修过宏观经济学(并且没挂科)的大学生和(部分超级精英学校的中学生),应该都知道Y=C+G+I + (EX - IM )这个公式,知道AD=AS达到均衡,同时知道IS和LM分别意味着什么——这样就能理解,在这个框架下,为什么增加投资可以解决大萧条。已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果帮助政府做决策。

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这个算是个经济学相关的梗——JMK另一个很有名的句子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所有的篮子里(虽然从他的投资记录来看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哎呦喂)。


南京篇同理,我相信读者能理解四一二是什么,即便不知道,百度/Google一下可知,同理三一八、五四、五卅、七七、八一二、八一三、九一八、双十、双十二等等等等,这些日子是有明确的指向的。即便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可能卡壳,也能非常快地找到对应的答案。地名如是,历史真实人物亦如是。

大家都知道巴黎在哪里,但比如格尔尼卡呢?考文垂呢?这个恐怕需要一点额外的功课。但不管是巴黎还是考文垂,我恐怕都不会下注释。

Anthony Blunt真实可查,这里我留给同好的梗这是Cambridge Spies,受过良好教育的左派知识分子们,最后有人去了苏联、有人留在了祖国,为了理想和信仰(当然也可能其他东西)做了间谍——是不是有点熟悉?又可以给人对于文中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走向一点点暗示和启发呢?

西班牙篇里的那位诗人同理。F.G.L.,左派的同性恋诗人,我最喜欢的西班牙语诗人,在内战爆发不久,他就被杀害了。就算不知道他,但他那首诗特别美,是不是?白银和茴香的夜,也是来自他的诗句。这个部分,对我来说就是梗。懂的人会心一笑,不懂是他,我想也会得这个关于夜晚的比喻特别美、特别奇妙动人吧。

历史是非常复杂的、艰深、曲折,很多时候没有明确黑白,甚至有的事情连大是大非都能引发长久、激烈的争论;而人性幽微,价值观也是流动的河。我读过的很多小说(甚至社科著作),作者的观点都并不直白——但并非不坚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书我会常看,而且确实也常新了。


最后需要坦白的一点是,留白有的时候其实也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很多东西我不敢下定论啊,那么自然就略过啦。我尽可能多写自己知道的(并不是说我知道很多黄黄的污污的东西哦!),少写自己不太确定的、特别是不就此轻易地下结论,不碰自己没想明白的,而完全不知道的自然无从写起——所以我觉得留白和省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读者和作者是需要互相培训的,我个人的习惯是写东西的时候对于读者高看,看东西的时候则会想:这个结论,我真的同意吗?


一点不成熟的闲扯,供您二位参考。




评论 ( 30 )
热度 ( 129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