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高级趣味。特别懒。偶尔鸡血。

© mockmockmock
Powered by LOFTER

望处雨收云断——一个《故人长绝》的读后贴

早上起来看见《故人长绝》的尾声也收了,就想着把这个故事再读一次,然后写读后感&安利贴——其实后者真是不必的,这么好的文章,想必大家都度过了,所以只敢叫读后感。

不会写评,一家之言,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可能就是真挚二字了。

还请 @何惜一行书 何惜老师笑纳。

我尽力避免剧透,但如有,也请见谅^^

不剧透的主要目的就是——你们快去看啊!快去看!快去看!看了我们再回来交流!!!我憋着不剧透你们知道多百爪抓心嘛!



《故人长绝》有种种好处,人物、情节、文笔,都好。人物不用说了,无论是《伪装者》的原班人马、原创角色,还是历史真实人物,我都为他们掉了眼泪;情节亦巧妙,在这个故事开始连载的时候,很少有文章是设定在“明楼和明诚在正剧的时间线之后依然没有情人关系”这个前提下的,这种破常规的设定因为不太为读者熟悉,所以如何破题、展开情节需要作者多下心思,何惜老师就好像在画一副山水画,落笔处看似三点两点,四处不沾,但到了真正收线的时候一看,她胸中是先有了山水,然后才动笔,每一条线都提了起来,不浪费,也不吝惜,楼诚二人的关系和感情一步步地递进,直至爆发,是非常漂亮的技巧。文笔就更不用说了,好些地方让我身临其境,从最开始热热闹闹的天津,再到有着高远秋天的古都,还有出现在回忆里很多次的上海、革命者心中圣地的延安,写得都很真。虽然文章里有些地方我没去过,但我总觉得,如果真的被扔在文中的哪个地方,它们就算不和文章里描写得一模一样,但一定也差不离。


但在人物、情节、文笔这三者之外,我最喜欢这个故事的地方——其实我之前也提到过——是何惜老师对于生活在那段痛苦历史中的普通百姓、普通战斗者的温柔和理解,尊重与爱意。

《故人长绝》里那些死去的和活下来的人,经何惜老师的笔,“始终都有着‘抗日救国,并非都是所谓精英阶层专美于前’这样一个观点。事实上,抗战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以血肉之躯咬牙扛下,这些人里的很多人,未必有什么伟大的觉悟和坚定的信仰,若是在和平年代,说不定在菜场里为了三五毛钱还要精打细算。可能会有小奸小坏,有私心,有的时候说不上体面——毕竟体面是一件很昂贵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面临一些选择时,哪怕犹豫,哪怕胆怯,依然选择了更危险的一条路。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楼诚孤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己是心意相通者,哪怕这心意相通只是一时一事。他们的知己,应该满天下才是。”


上面这段话是我当时读完第33章的读后感,现在全文完结,这个感觉始终陪伴着我,甚至可以说更加强烈。


另外我还想专门提到的一点是,我个人一直喜欢《故人长绝》里对于真实历史下虚构人物和真实世界交集的处理方式:整个文章里用了很多处以真实历史事件暗示时间、暗示角色情境的写作手法。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写历史相关小说的技巧,不卖弄、不抢戏、不生硬,不批评甚至不轻易赞美,又给了读者衍生阅读的巨大空间,并保全了故事主干,情节没有走散,而同时,作者和读者也可以隔着这些小心埋下的彩蛋相视一笑,特别好~

近代史因其特殊性,材料可谓异常复杂,同一事件在不同人那里,结论可能截然不同。如何处理这些材料,选择书写者的立场,在我看来是很考验功夫的。另一方面,也一直觉得一个故事,写出来的部分固然考验写作者,但更大的挑战落在没有写出来的部分。

反正别人看出来啥我不知道,我觉得我看见了那些没写出来的部分,而我喜欢它们。


楼诚是虚构人物,真实的历史没有他们的痕迹。但是在《故人长绝》这个故事里,我通过何惜太太笔下的楼诚两个人,不仅再一次认识了他们,而且更看到了许许多多和楼诚一样的人。这一群人啊,他们都有着相似的光芒。也许正是这些光,让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成了真实的人,有弱点、有缺点,可能不聪明、不漂亮、没有钱、没有知识,芸芸众生的一员,但是他们的光芒是那么明亮,超过时间和空间来照亮读者的眼睛。


是一个特别好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开始于秋天,何惜老师让故事又结束在北京的秋天。

晴朗的、干燥的、开阔的秋天。就像故事里的明楼和明诚。他们,和像他们一样的人,把黑暗拢在身后,给了后来者一个更明亮的世界。


匆匆写就,不足之处见谅!

评论 ( 30 )
热度 ( 293 )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