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高级趣味。特别懒。偶尔鸡血。

© mockmockmock
Powered by LOFTER

盐的故事 (四)

“你的假请到几点?”

 

初见面,没有问好,没有寒暄,扔给维夏的,是一个问句。而这个问句,搭配着对方的神情,很有权威感。

 

维夏感觉自己每一根骨头都绷直了——如果骨头能绷直的话——看着那一点儿也不亲切和蔼的老先生答:“六点半。”

 

对方看了一眼手表,又去看在场的第三人,在接到后者一个轻微的点头后,他对维夏说:“今天你迟到了,我们的计划也得变更。这个地方你还会再来,那我们去吃饭吧。”

 

“现在?”维夏进门前看了表,才四点。

 

“你不饿?”

 

“我就是来看看您,不劳您破费。”说到这里他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拎了一路的茶叶递给对方,“哦,这是爸爸托我带给您的……”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看另一个,抓抓头说:“我不知道还有一位长辈。爸爸没说,礼物只有一份……“

 

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明楼脸上的线条反而柔和了:“都一样。还有,不算破费,傻小子。”

 

说到这里,他终于笑了,又问了一次:”饿吗?“

 

维夏更不好意思了,但同时也放松了下来:”有点儿。“

 

明诚跟着笑起来。他让他们聊着,自己去给他买了块点心,怕他喝了咖啡时差倒不好,专门给他叫了红茶。回去后听见明楼正在问维夏:”家里都好吗?”

 

“好。”

 

“你爸爸的身体呢?“

 

”也好。“

 

”嘉卉呢?“

 

”上次写信来也不错。她去山西了。“

 

”去山西做什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走了快两年了……“

 

说到这里,维夏停顿了一下,正在想要不要对他们解释了一下上山下乡是什么意思,这时,两位长辈都朝着他看过来,明楼摇摇头:”我记得她想当医生的。“

 

这句话让维夏有点惊讶,为其中那理所当然的熟悉和亲切。他确信自己没有见过这两个人,甚至在他来美国之前,连名字也没有听说过。可在他们面前,受过的训练全无了用武之地,戒备无用,警惕也无用,他们什么也不多问,可回答已经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好在谈的都是家事。维夏试图保持着最后一点警惕,又有点庆幸地想。

 

面前人的笑容让他回过神,他下意识地捏了捏装红茶的纸杯,轻声回答:”是的。但是她没法进大学,也做不了工人,只能去山西。“

 

明诚拍拍他的肩膀——分明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可维夏并不排斥他,反而感觉很亲切——说:”你有她的照片吗?我还没见过她呢。“

 

还真的有一张。那是嘉卉去五台山之前他们一家三口专程去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拍的。维夏忙从口袋里掏出钱包,把照片递给他们看。

 

明诚先看,看完了交给明楼。明楼上年纪之后视力大不如前,仔细看了一会儿,才说:”两个孩子都像爸爸。“

 

维夏笑起来:”我爸总说嘉卉像姑姑。可惜我从来没见过她。您二位见过她吗?“

 

明楼和明诚对看了一眼彼此,又一齐去看那张黑白照,年轻的女孩子穿着白衬衣,齐耳的短发,只有一点很淡的笑容,但眼睛很明亮,是年轻时候明台的眼睛。

 

明诚就说:”是像姑姑。“

 

明楼一时没说话,片刻后说:”你爸瞎讲。嘉卉比姑姑还漂亮。好了,不耽搁了,再不动身,进城就堵了。“

 

他把相片还给维夏。接相片是维夏不小心碰到他的手指,感觉非常的凉。

 

维夏想,如果自己的手也这么冷,那他肯定是已经颤抖起来了。

 

所以在跟着他们去停车场的路上,维夏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些担心地望着明楼,可很快的,他发现也是自己这担心实属多余——两位长辈的步履都很矫健,反而是他,得加把劲才能跟上。

 

这天还是明诚开车,维夏陪着明楼坐在后排。他们先沿着东河开,天气好,河水看起来特别漂亮。看完河景,明诚沿着东42街拐上第五大道,然后在明楼问维夏家事的间隙,见缝插针地向第一次来纽约的维夏介绍起这个城市。

 

直到这个时候,维夏才意识到,他们是有心带自己观光来了。

 

观光归观光,明诚一点也没耽搁地在五点之前到了餐厅——路上明楼问维夏想吃什么,维夏不肯做主,于是明楼就挑了一家他们常去的中餐馆。

 

那是一家沪菜馆子,也做苏州菜,到时餐厅的晚市还没开,但明楼是熟客,见他带客人来,柜上为他们提早营了业。

 

明楼也不看菜单,点一个菜问一次维夏,这个行不行?问到后来维夏不好意思,说:”虽说我按祖籍是上海人,但我其实连上海都没回去过。老家好像也没亲戚了,所以楼伯伯、程伯伯,您二位拿主意。我不挑食。已经很给你们添麻烦了。“

 

为他们点单的是老板娘,与明楼和明诚都蛮熟悉,见到新面孔的客人,便笑着寒暄:”程先生,介位啥宁啊?“

 

明诚拆了明台送的茶,正在洗杯子准备泡,闻言看了一眼维夏,也笑答:“阿拉侄子,到纽约办眼事体,顺带便望望阿拉。”

 

“哦,从阿里沓来呃?”

 

“洛杉矶。”

 

“洛杉矶老灵咯,阿拉外甥也在那里 。”

 

维夏在北方长大,上海话只能听个大概,说是不能说了。而近年来,家里唯一会说上海话的父亲也说得少了——大概是能同他说上海话的故友们都不在身边了。此时,在异国的土地上,陌生的长辈,鼻端则是碧螺春的香气,真是叫维夏恍惚得不知今夕何夕,好像少年时的记忆一下子全回来了。他记忆里的生活,明明就该是这样的。

 

明楼见老板娘忙着和明诚说话去了,忙喊明诚:“侬先覅忙勒刚闲话,帮吾点菜。六点半维夏要回酒店额 。”

 

明诚把泡好的茶推到明楼面前:”点菜还要吾奈主意?侬点,阿拉只管切。哦,侬覅点费辰光额菜,來弗及 。”

 

”覅侬刚。“

 

然后又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而颇有点儿手足无措的维夏说:”他最喜欢点菜了。我们全让他拿主意。“

 

说完明诚笑着冲维夏眨眨眼:”今天时间匆忙,我们随便吃吃。什么时候回去?“

 

”还不知道。“维夏犹豫了一下,”要等到25号。这事楼伯伯可能知道……“

 

他更犹豫地望向明楼,可这时明楼的注意力全部在和老板娘商量菜色上,仿佛没听见维夏说了什么。直到点完了菜,明楼摘下眼镜,重新望向维夏:”如果25号结果如你我所愿,你什么时候回去?“

 

他不由得心里一凛,定了定神才答:”也不知道。可能之后就走,也可能多待。听安排。“

 

明楼点点头,端起茶喝了一口:”哦,碧螺春。“

 

”嗯,今年的新茶。爸爸特别嘱咐我带过来的。别的也不好带,您尝尝。“

 

”蛮好。“明楼又微微一笑,继续问他,”过来的路上你说你爸爸现在去了外交部,所以11月他来不来?——我知道你们这些为共 产 党做事的人,很多事不能说,如果违反了你们的纪律,就不必说。“

 

因为父亲没有打招呼,所以维夏也不知道面前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又是以什么立场在和自己说话。但同时他也发现,原来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他一个字也没有漏过。只等着合适的机会提起而已。

 

但父亲也说,只要是家里的事,都可以说。于是维夏想了想,换了一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他是可以不必说的。但是他还是说了,也许是因为他们说,嘉卉很像姑姑——但这个方式说起来依然艰难:“我爸爸现在腿不大好,需要外派的工作基本不参加了。”

 

明楼和明诚登时静了下来。片刻后,明楼轻声说:“这事我不知道。”

 

维夏想礼貌地笑笑,但是没笑出来:“也没什么。就是换季的时候发作得厉害些。”

 

“风湿?”明诚问。

 

维夏摇摇头。

 

蓦地,明楼望向他:”那就不是都好。“

 

“什么?”

 

“我刚才问你,家里怎么样,你应该先把这个告诉我们。”

 

维夏这才意识到,他的这位楼伯伯一旦不笑,房间里的压迫感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并不怕他,又莫名有点肃然的意味,便迎着明楼的目光看过去:“我爸专程这么交代的。您也不必担心,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到了这把年纪,病痛总是难免的。家里整体都好,他不抽烟,戒了酒,搬家后没法养鸟,就养了两只乌龟,还收拾了几盆兰花。平时要是天气还行,早上起来还能在院子里打会儿太极拳呢。”

 

话说到这里,维夏笑起来:“所以刚才您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不知怎么答您。我倒是想早点回去,嘉卉现在不在家里,虽说有邻居,我还是得多陪陪他才放心。“

 

他没有提母亲的事,他们也不问,维夏只当他们都知道,又下意识地觉得,他们可能确实都知道。等他说完这一番话,明楼的脸色总归是稍微缓和了一点,这时恰好菜也上来了,于是先前所有的话题都暂时告一段落,明诚为维夏盛了一碗汤,告诉他说:”你爸爸喜欢吃这个。快吃吧,回去不要迟到了。“

 

火腿鸡汤鲜美异常,教吃惯了食堂的维夏险些连舌头都吞下去。他几乎吃掉了所有的红烧肘子,喝了大半盅汤,很快吃出了一头大汗,后来蟹炒年糕上来,却只挑里面的年糕吃。

 

明诚以为他不好意思,为他挑了一块好的,放在碟子里,不料维夏有些为难地放下筷子,轻轻一笑:”那个,程伯伯,我不大会吃螃蟹。在北京,我们也不吃这个。香姨以前给我们寄一点醉蟹,但那个时候我还小,不能吃,一直没学会。你们吃吧,别浪费了。“

 

明诚一愣,看看明楼,指着明楼对维夏说:”那有什么。让你楼伯伯教你,以前我也不会,都是他教我的……不过你爸爸真是把你们当北方孩子养了。“

 

明楼看一眼钟,也笑着说:“学这个不能着急,这样,改天你来我家里做客,我教你。吃螃蟹要有耐心,你爸就没耐心,我看你比他耐心得多,可以教。”

 

维夏又笑,这时终于壮起胆子问:“楼伯伯,您和我爸爸是怎么认识的啊?”

 

这个问题来得一点也不意外。明楼格外慢条斯理地回答他,语气温和,滴水不漏:“在法国的时候,他来投奔我们。我们三个是同乡。”

 

“原来是在法国就认识了。他从来不肯多说他在法国的事情呢。”

 

明楼也笑,放下筷子问他:”他说什么了?“

 

维夏想想,回答:“说他半工半读,吃了很多苦。”

 

“哦?都吃了什么苦?“明楼又问。

 

”要给人洗衣服、做饭,还要做杂事,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起早贪黑,才赚下的生活费和学费。“

 

明诚垂下眼,明楼还是不动声色,点点头:”我也不知道这事。从没听他提过。太苦了。“

 

”那想必是在遇见您之前的事情了?他不肯多说……“

 

明楼淡淡说:”也是,苦日子都不愿意提起。“

 

维夏想想,觉得应该道个谢:”谢谢您当年在法国照顾我爸爸。早知道有这层情谊,我该多带些礼物来……“

 

明楼的语气还是很平淡:”都是同乡,他年纪小,受照顾也应该。“

 

听到这里,明诚笑眯眯地把剔好的螃蟹肉分到一老一小两个人的碟子里:”快点吃掉,我们最多还有十分钟要动身了。“

 

结帐的时候照例送了薄荷糖和幸运饼干。这玩意儿明楼平时都是不碰的,但是因为今天维夏在,且神色颇有点好奇,便破例拆了,顺便还给维夏解释了一下这北美独有的传统。

 

维夏自己的饼干附的纸条是”天道酬勤“,明楼的则是”心想事成“,明诚那个最有趣,写的是”红鸾星动,好事成双“。明诚笑着摇头:“一把年纪了,还是给维夏。”

 

维夏还没结婚,也没谈过恋爱,哪里好意思,脸都涨红了,不肯要,这反应落在长辈眼里,也是怪有趣的,也就不再强求了。临出门时,明诚见小朋友走在前头,便顺手把纸条塞进了明楼的风衣口袋里。

 

暮色中的纽约是一番别样的面貌——这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城市,白天和夜晚像是两个国家,而纽约或许是昼夜差别最大的地方之一。维夏从未见过什么地方,夜晚还这样明亮,他有些出神地看着窗外,直到明诚停好车子,方警觉马路对面就是酒店了。

 

一看表,六点二十。

 

他忙道谢,然后是道别。告别前明楼叫住他,说:“你这些天要是有空,想四处看看,走走,就打电话给我们。我们也希望你能来家里做客。家里有客房,如果你们的纪律允许,住下也无妨。”

 

他把电话告诉报给维夏,只说了一次,根本没问他是不是记住了。

 

维夏觉得这位楼伯伯真的怪神的。

 

他还是礼貌地答应了下来,然后推开了车门。

 

可明楼叫住了他。

 

“维夏。”望着维夏诧异的面孔,明楼只是微笑,“长话短说,你看,我和你程伯伯是两个人,你之前也说,只有一份礼物……”

 

维夏愣住了。

 

这时明诚笑起来,扭头先对明楼说了句“看你把孩子吓的”,才对心提得高高的维夏说:“他想要你们一家人的那张照片。好吧,我也想要。所以我们两个老的,只好不顾面皮,开口向你来讨了。”

 

过去的那一分钟里,维夏心中真是飘过千百个念头,从最坏的“如果真的遇到阶级敌人怎么办”,到稍好一些的“口袋里的美元不知道够不够”都有,直到明诚的话说完了好一阵子,他还僵在座位上,又终于猛地惊醒,掏相片。

 

而这一次,与他相触的手指依然是凉的,又有了一丝真切的颤抖。

 

维夏不知道,到底是谁带来了这一丝颤抖。

 

这丝颤抖莫名给了他勇气,于是,他把自从走进联合国总部起就一直在心头缭绕的疑问问了出来。

 

问之前,他也不能确定对方是不是能回答他的问题。甚至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合适的问题。

 

但没有任何道理的,他觉得自己能信任眼前的人。而他也能给自己答案。

 

“那个,楼伯伯。明天就要开始辩论了,是吗?”

 

接下来的回答让他知道自己问对了——明楼不仅知道维夏问的是什么,而且一并回答了他的疑问:”是。明天起,一直到25号之前,都是辩论期。“

 

”那……?“

 

”没人能预知未来。但我一直相信,如果控制了过程,结局就是写定的,我们只需等待它到来的那一天。“他的回答非常平静。

 

维夏笑起来,因发问而紧张的心情都平息了不少:“谢谢您这么说。”

 

“那就希望你我皆心想事成。”

 

明楼向他伸出手。

 

维夏却抱住了他,像最亲的亲人那样的拥抱——

 

”真的谢谢您。我们25号见。“

 


 

FIN

 


 


 

上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她去圣芭芭拉采访白先勇。采访后白先生请他们吃饭。盛情难却,便去了。

 

谁知道白先生挑的餐厅是他们前几天去过的,菜恐怖极了,左宗棠鸡、炒杂碎,各种加了番茄酱的食物,所有能想到的北美才有的那种”中国菜“。

 

她本来想,既然如此,硬着头皮吃吧。客随主便呀。

 

谁知道同一家餐厅里,她吃到了在美国吃过的最好的一顿中餐。

 

于是她的结论就是:和什么样的人来吃饭,是很重要的。

 

×

 

另一句闲话。听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她,那棵柏树还在院子里吗?是还只有一棵吗?

 

是的,还在,缺掉的依然没有补上。

 


 


 


 


 


评论 ( 173 )
热度 ( 1032 )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