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高级趣味。特别懒。偶尔鸡血。

© mockmockmock
Powered by LOFTER

《盐的故事》repo

天,你买的酒都好淡哦(一个跑题)

我个人吧,其实越来越不愿意写人进入暮年。人老而多哀——这一周来我几乎天天以泪洗面,正是因为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在给青卿的回帖里写过,我心目中的楼诚的气质,应该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这八个字,形容则是“颙颙昂昂,如圭如璋”。在我心里,他们即便年华老去,也不衰不颓,哪怕进入人生中的暮年,恐怕也是工作不休的。

所以从我个人(偏执狭隘)的情感来说,并不愿意看到任何描写他们身后事的文字。因为人会死,但是角色可以不死。而他们,恐怕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哀悼。

四海之内有知己的人,永远不会死去。

我能做的,就是偷偷给他们很多很多的仰慕(和吻)


盐这个系列最终能写下去,是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转述了一下她参加的一场座谈会,WZZ的主创者都在其中。其中一位就说,在他看来WZZ当然是一个谍战剧,但创作的重心的很大一部分在于家人之间的感情。他因为看不到这个故事的某一部分,就把能看到的那个部分加强,着力描写一家人之间的感情。

听完她的转述我很感慨,我一直喜欢观察人的情感,留心人和人之间交往的细节,以此作为判断很多事情的依据。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我对人的情感表达是过于敏感了——以至于被一些朋友戏称为神婆。所以在盐的故事里,把故事的时间线延后,我不可避免地对于明台的家庭做了一些私设,以此来讨论明家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中,彼此间感情的某种可能性。

最后,我依然认定楼诚是世界人。在大航海时代之后,20世纪上半叶是人类历史上“世界人”,或者“国际主义者”最频繁涌现的时代。上海、苏黎世、巴黎、纽约,当抱定某种信念,在哪里其实差别不大。我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很好地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便利。而这一切,其实正是楼诚的同辈人们奠定的基础。在我看来,无论他们有名还是无名,都是了不起的人。原著中楼诚奋斗是为了反抗侵略、拯救同胞,也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更自由的世界。我希望我笔下的他们能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之中,哪怕经历了所有黑暗和苦难,依然是这个世界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PS,反光是因为封面纸过油了,特种纸一般不覆膜,过油能保护封面色彩,不容易磨损,也看起来更光鲜^^算是个印刷的小窍门吧~


Cheers~







兔子窝:

这个应该是《盐的故事》的repo。我最放不下的一个故事。

第一次看《盐的故事》是囫囵读完的,读完后一团忧愁堵在胸口不敢再看第二遍,直到这次拿到书。

口罩老师笔下原著时间线之后的故事都带着游子的乡愁,在鲁汶、在苏黎世、在纽约,他们和不同的人间接地建立起与祖国与家园的联系,直到最终回到北京胡同里的那间院子。中间几十年的时光,好在他们有彼此,是真正的相扶相伴。明楼说到姐姐,手指还会冰凉颤抖。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也只能让它安静地存放在记忆里了。

在北京兄弟三人团聚,他们又是“阿诚哥”和“大少爷”了,最后这一段太让人感慨。所有人都在的地方就是家。

明家的小辈们各个萌,随时纪律上身的维夏,嘉卉的骄傲与爱情,和长乐的三岁年龄差完美继承姑姑的家训“年纪大点懂得疼人呀”,最爱看三个长辈有心或无意地戏弄小辈,手弹烟灰,刻萝卜章子的阿诚哥大写的帅!我也要抱抱阿诚哥(伯伯or爷爷?)!

另外超喜欢意大利篇的楼诚,感觉口罩老师写到意大利是心潮澎湃的,也是格外温柔。大哥和阿诚笑谈爬窗还是爬床,读着都能暖心得笑出来。

我很怕去想楼诚的老年时光。在我看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就是最大的BE,而没人能够推拒阻止时间的流逝。《盐的故事》是很温柔很美好的一种诠释,定格在那个初夏傍晚的胡同,鸽哨悠长而响亮。

PS:本子和酒一同到,开心!接下来几天就是一只捧着书醉醺醺傻乐的兔子了。

发现AYLI的有反光的耶(不晓得这种用专业术语叫什么),好看!最好看的是牵着阿诚哥的大哥233



评论 ( 15 )
热度 ( 179 )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