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高级趣味。特别懒。偶尔鸡血。

© mockmockmock
Powered by LOFTER

算一个回读者函?

收到一条私信………呜呜呜好感动。虚构的故事能让人觉得尽可能贴近真实,可以说是对写作者莫大的赞誉了。

《盐的故事》里让明台去外交部,也是听来的一些故事的衍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外事干部/外交官,很有一些归国华侨,中文和外文都很好,熟悉西方礼仪,也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在五十年代和亚非拉建立外交关系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还有我们自己培养的外交官。我有朋友的亲人是早年的外交学院的老师,他就做过KMT的外交官。程砚秋先生的大公子早年被送去瑞士,后来也在外交学院教书,再往后去了教科文(苏黎世的程老师就是这位。顺便强行让老大做了程老板的脑残粉。锁麟囊首演的时候,按原著的时间线他们正好能去听首场,而且说不定以老大对京剧的爱,搞不好还听了不止一场呢。)而这些早年培养的外事干部里,我有位老师北大毕业,然后去了中联部,他就说当年为了更好地工作,每天睡觉都挂着收音机,到后来意大利歌剧每句台词都能听懂,交传《三大战役》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离开翻译岗位很多年都能听上句说下句。就是这样,他还说,和华侨同事们不能比。

早年在外交领域的各位,真是很不容易。对他们充满敬意,所以这才把明台和维夏设定成了外交官。

大概就是这样。

评论 ( 15 )
热度 ( 177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